生活
土地流转
屯留电商
一村一品
屯留企业
乡村旅游
村网通
招商引资
屯留小区
屯留供需
信息
房屋出租
房屋买卖
招聘求职
人才查询
征婚交友
二手物品
出售求购
便民电话
商家信息
屯留
屯留特产
屯留景点
屯留美食
屯留名人
屯留历史
屯留民俗
便民
城乡信息
屯留头条
旅游服务
二手市场
现场直播
乡村振兴
网站首页 >> 屯留历史:民歌最是穷乡好

民歌最是穷乡好

2015-06-01 11:06:36 浏览:4065

           ——由“长治缺乏民歌”话题引起的思考

    5月中旬,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应“宜学长治·上党文化大讲堂”的邀请,来长治做了题为《华夏文明的养护与传承》精彩讲座。在谈到长治民歌不够发达的原因时认为,长治属于文化先发达地区。而对于文化先发达地区,原生态的民歌已经提前发展、繁荣成了戏剧。由于戏剧这种形式已经包含了民情、风俗以及民意的表达,人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民歌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对社会的需求。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认为从民歌、戏剧的发展趋势来说,是十分有道理的。一般认为,民歌产生的最早,大约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大量的民歌,戏曲产生的最晚,就拿我们本地的上党梆子来说,大约产生于宋代(宋泽州孔三传开创诸宫调),两者之间的过度艺术形式就是秧歌小戏等说唱音乐。从各地戏曲发展的脉络来看,无外乎走一条“民歌——说唱——戏曲”的道路。但这绝不仅仅是长治民歌不发达的唯一原因,因为这个难以解释还有好多地方,文化发展比我们长治地区要早,但人家的民歌也很发达(例如安徽桐城比我们文化先发达吧,可桐城民歌堪称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歌中的杰出代表)。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应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我们长治没有产生那样高质量民歌的自然条件和土壤。
  在所有的音乐里,笔者对来自民间的音乐尤其酷爱,尤其是对咱们山西的山曲、小调、地方小戏情有独钟。尽管五音不全,但平时有事没事总会张嘴哼哼几句。也许是人以群分之故吧,笔者身边也有几位这样的朋友,闲暇时总爱唱上几句山西民歌。然而,哼过来唱过去,不外乎就是《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走西口》等我省其它地方的山曲小调以及为数不多的本地秧歌。时间一长,有人不禁带着几分好奇地抱怨:“唱来唱去,都是人家外地的东西,长治甚至我们屯留的民歌在哪里?”是啊,为什么别的地方的民歌家喻户晓,而我们却没有自己代表性的民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长治当地民歌的衰微之势?随口的一句疑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大伙讨论的话题。对于音乐戏曲,笔者是个门外汉,基本上也插不上嘴,但对这个话题笔者却坚持自己的理解:长治地区的当然也有不少代表地方特色的民歌(例如我市的沁源、武乡等地),但在数量上难以和晋西北、晋中等地相比,也所以没有产生像《走西口》、《想亲亲》、《绣荷包》、《桃花红杏花白》那样脍炙人口的代表性的原生态民歌,主要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换句话说,自古以来,我们上党地区自然条件比那些地方要好,风调雨顺,物产也较丰富,老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富足,缺乏产生那样震撼人心、充满苦涩、具有强烈爱与恨的山曲民歌的自然条件。我省忻州、吕梁以及太行山区的武乡、沁源、左权等地,恶劣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相对贫瘠,造成了这些地方的民歌具有高亢、悠长的旋律风格,以及苍凉、凄楚、淳厚的情感特征,而这正是民间音乐最原始、最本质的特点,也最具顽强的生命力。
  愈是自然条件恶劣、愈是穷乡僻壤,愈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民歌。正如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教授所说的,江南的大自然,远没有北方的大自然那样严酷。青山秀水,总会为人民苦痛的宣泄、移情、升华,多提供一点点可能。而在“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的穷山恶水间,阶级压迫再加上大自然的严酷,使爱情与民歌,便成了人民惨痛生活中惟一的享受与慰藉,成了许多人生活中最重要和最珍重的部分。因此,鱼米之乡的民歌,自然没有山曲那种震撼人心的苦涩、强烈,深刻的爱与恨,它们像江南的水一样,温柔、轻灵、活泼。我们可以拿河曲民歌和江南民歌作一下比较。比如,同是相思之情,河曲的民歌唱的是:“天天刮风天天凉,天天见面天天想\想亲亲想的见不上,白泥墙上画下个人模样\“想亲亲想的见不上面,白脸脸想成个生黄片\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个泪人人。”而江南民歌则唱的是:“一更里个相思未等郎子个来,呆呆地思想,手托腮……今朝勿来勿应该,叫奴到底啥人陪 ? ”我们再看看沁县民歌《山药蛋开花》:“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圪蛋亲是俺的心肝瓣\灯碗碗开花在窗台,喜结同心永相爱\金针针开花六瓣瓣黄,盼望和哥哥结成双”。这类开花调在左权、武乡、沁县、沁源等地的民歌中很多,为什么左权的开花调能够风靡全国,就因为左权更加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拥有一批坚守而执着的民间歌手。
  相比较其他县,沁源的民歌还是令人欣慰的。据不完全统计,沁源民歌曲牌有140多个,秧歌剧近百个。有人这样形容沁源的民歌之多:“我乡民歌牛毛多,三年唱不了个牛耳朵”。沁源民歌为什么那么多?这无疑和历史上这里自然条件相对贫瘠恶劣以及群众相对贫困,农耕、自给的山林生活有关。请看这首《梳妆台》是怎样唱的:“一更子里(来)梳汝台,从头上取下金凤钗\将金钗插在了窗台上,耳忽听情郎哥哥走进奴房来\情郎哥哥你坐下,双手给你捧杯茶\小妹妹敬你茶一杯,有两句知心话儿记在心……”残酷的大自然和贫瘠封闭的生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爱情变成了人们惨痛生活中唯一的享受和慰籍,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珍重的部分。因苦而喊,因穷而诉,因悲而吼,因爱而吟,这些用心上油和血酿成的民歌,就成了当地群众生活的全部,因此那些穷乡也就成了民歌的 “天堂”!
  说到这里,上党民歌不突出的原因大致明了。在这里笔者还想唠叨几句,那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固然是民歌产生的重要土壤,从民间的喊吼、夯歌向民歌小调发展,再由民歌小调向戏曲、曲艺过渡,固然是民间文艺发展的一条规律。但艺术需要百花齐放,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挖掘,我们这些文化人应该做些什么呢?      (丁白)

网友评论:
我也评论:

热门推荐

关于屯留588信息网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7 - 2014 屯留588信息网 版权所有